您当前位置:首页 > 我的诗文 > 书法内容与形式断想

书法内容与形式断想

发布时间:2015-04-23 14:14:59


梁 东


中国书法最本质的特征在于,它既是文字载体,表达一定的内容,又具有艺术的功能。原来我们的祖先出于记事、交流的需要来书写,是作为工具来运用的。久而久之,在书写中积累了经验,在工具之外,竟然从中产生意绪,收获了美感,于是逐渐升华为艺术。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。

综观世界各个民族,都在书写,但没有哪一个民族的书写能成为艺术的。我见过英国宫廷书写的“大草”,用鹅毛管做的笔,写成粗细不等的线条,极尽飞动变化之能事,应该说也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功能,从而也成为一种艺术。然而,它所能表达的,也就到此为止了。反观中国书法,除了外在的形式美感,还与生俱来地具有深层的禀赋,那就是脱不开的书写的内容。而且,内容与形式两者叠加,相谐相生,使这种叠加综合体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力大大丰富,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,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这一切,核心的因素是汉字。

汉字有三千七百年的历史,它的形成时代,还可以上推四千五百年之久。因此,它是世界民族中最长寿的文字。汉字又是使用人数最多、蕴含和表现力最为丰富的文字。《说文解字》的作者许慎说:“盖文字者,经艺之本,王政之始,前人所以垂后,后人所以识古。”这一论断不仅说明了汉字的崇高地位与重大作用,而且表现了汉字超越时空非凡的生命力。尽管近代国人图强, 找错了本主,把汉字错当成国家落后的根源并大张挞伐,汉字也没有被“消灭”,反而在逆境中傲然挺立。时间、实践是最好的检验。科学的突飞猛进并没有使汉字相形见绌,反而在出现计算机之后益发证明了它无与伦比的优越性。中国人额手称庆之余,应当认识到这是我们对中华文化重新认知的绝好机会。从结绳的历史遗存到仓颉造字,终于“文象立而结绳移,鸟迹明而书契作”(《文心雕龙》)。这个“东方魔块”不仅是“人类文明的晨曦”,直到今天仍然居推进世界文明之前列。

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表现载体的,没有汉字,或者不是写汉字,也就没有中国书法。人们应该发现,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创造,都应该认作一个作品。据了解,收入《汉语大辞典》中的楷书汉字就有五万四千七百二十三个,每个字都有其形、音、义。汉字的组合,就进一步产生了综合效应,组成词,连成句,赋成诗,写成文,它的文化效应就以几何级数提升,万千变化,难以穷尽。

书法发展到今天,忽然产生了内容和形式的分裂。其主要倾向是以淡化内容为基本特征的。人们从西方美术概念中发现了“线条”,引入了书法,很可能在用笔的技法中增加某种理性的认知,是一种收获,具有积极意义。然而,离开内容,把线条强调到不洽当的程度就不再是书法。一幅书法作品在创意时,首先是写什么,然后才是怎么写。写什么?写汉字,除了单个的如“福”、“寿”、“忍”等特殊需要外,多写组合的汉字——词、句、诗、文等。它的组合效应大大地丰富于单个汉字,再加上从表象出发的诸如线条的形式美,这种叠加才是书法的全部内容。它既是艺术,更是文化。内容寻求最合适的形式的表达,形式结构又反过来彰显内容,从而体现我们民族的心性特征和人文精神,这才是书法的本质和伟大的生命意义。好的书法作品使人受到感染,受到震撼,使人心动神移,应是一种“文化意绪导致心跳”的效应。写出一片天机,这才构成神奇的中国书法。不考虑写什么,怎么可能进入怎么写呢?即使到了怎么写,怎么可能就把写什么“淡出”?从作为受体的欣赏者来说,字的“形”映入眼帘就自然联想到它的“音”和“义”,并进而联想到组合后的汉字群的音和义,获取一个综合为一体的感受。因此,字义必然是书法艺术的组成部分,而且常常是义促进形的强化和彰显。因此,书法家为之负责的,为之当成文化意义的生命去打造而付出毕生心血的,决不仅是“怎么写”,更应该包括“写什么”。

不久前,一位好友要我为他即将出国发展的孙子写点什么。年轻人看得出既踌躇满志,又忐忑不安。我想了半天,选择了唐李峤的一首诗:“圆魄上寒空,皆言四海同。安知千里外,不有雨兼风”。这幅书法作品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反响。老小两代人为之震撼,亲友们也击节叫好。我的字承蒙他们抬爱,然而我很清楚,第一位的是内容,我把李峤请出来,二十个字说到他们心坎上了。他们是“蓬莱知不远,正要一帆风”(陆游句)。从这件事,我又回想到二十多年前,也曾为两位出国的年轻人写过字,内容一是信手拈来的应酬话语,另一是“业精于勤”四个字。前者流于一般,过眼云烟而已。不单我,我见过一位书法大家,毫无针对性,不分场合和对象都写“腾飞”二字,反响可想而知。“业精于勤”是韩愈的名言,对于出国深造者来说,应该是有针对性的。然而,如同他的家长、亲友天天嘱咐他的——“好好学习”,多了,皮了,写得再花哨也不过是耳旁风。这一类的亲历、亲见,给我以警策。从此我要求自己慎重对待“写什么”这个环节。力争尽力针对不同对象、不同场合、不同任务,写出新意来。我的书法作品的内容,大多是自作诗词、楹联,最好是专为对方写的诗词和楹联,警句也力争切中要害。我视之为“二度创作”。多年来的实践,我收获的是情感和艺术的多重感受。还有一个例子是,我给一位生活在台湾数十年作义工的朋友写了一个小横幅,却反响巨大——“仁者寿”。这首先是对他高尚人格的褒奖。从挂在壁上的那天起,他就和家人、朋友无数次地收获着心情上的欣慰和艺术欣赏的满足。

归结起来,书法是艺术,更是文化。中国书法是需要中华人文精神和书法家的学养来支撑的文化艺术。中国书法走到今天还要发展,它绝不会枯竭。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,只要是中国书法,只要还写汉字,书法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就是不可分割的。但愿有更多的理论家和书法家多从相谐相生、相得益彰的本质属性出发去研究,去探索,去升华,让中国书法永葆青春!